前幾天看了電影「82年生的金智英」,那種明顯的歧視雖然在現今生活的環境感受不到,男人的表現卻很鮮明。大多人的體貼都不是客製化的,他們模仿著應該怎麼做就如此堅信著,就像堅持要替女生提包包的男生,像執著婚前不能性行為的處女,或相信猶太人像蝙蝠倒著睡覺的納粹。但大多女生好像也就這麼接受著,畢竟她們的表現也不是客製化的,像你在看到他們學測前還沈迷遊戲不能對他大喊:廢物。像他不合理的指責你不敢對他大喊:閉嘴。
像電影裡的男主角質問女主角為什麼要去工作,妳已經夠累了我不想再讓妳更累。女主角在接到婆婆的電話後就告訴自己,沒錯我不該讓老公請育嬰假。好像都太相信了某種既定的印象跟規則,雖然台灣真的比日本或韓國觀念開放的多,但這種日常生活中的刻板印象好像有時候還是難以擺脫。
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常常想到媽媽。媽媽是全職的家庭主婦。我還記得以前不懂事的時候,曾經對著媽媽大吼,「你憑什麼要我做家事,你都整天閒在家了難道做不完嗎?」如果媽媽健忘的話我希望他第一個先忘掉這句話,因為我非常後悔。那時候才小學二年級,大家聽到媽媽是家庭主婦第一個反應是「啊~那很幸福啊,爸爸有能力可以養全家。」就像女主角的朋友安慰她也是說,你就在家好好當娘娘就行了,當下女主角完全笑不出來,她根本不是娘娘,或許她會覺得自己比較像個婢女。
女主角很不想參加媽媽聚會,聽到另一個媽媽為了給小孩唸故事書念了戲劇系,她完全笑不出來,覺得這一點都不好笑。聚會結束被麵包店的零工吸引。媽媽常常吵著要去工作,但很久以前爸爸大概愛面子吧,說讓媽媽去打零工被認識的人撞見多難看,他們還因此吵了架。那時候也不明白到底為什麼媽媽想去工作,在家裡不是很幸福嗎?想做什麼就做什麼,可以看書看電影,可以寫文章,不用讀書又沒有壓力。我後來才知道她只是避免成為一個社會廢人。社會壓抑他們工作的權力,說服他們照顧好孩子跟家庭就是職責,他們放棄了以往的專業,限縮自己的生活圈,最後成了他們自己認定的廢人,就算我爸爸現在支持媽媽出去找工作她也早已沒有勇氣了,媽媽膝蓋不好站久了會疼,要坐辦公室也早就沒有人願意用了,何況隔了十多年,她也早就忘了如何會計。
後來社會觀念改變,老師常常說,家庭主婦是非常偉大的職業,但為什麼要這樣美化一份卑微的工作的,家庭主婦可以說是風氣壓抑的縮影,他們所犧牲的根本不是一個形容詞就可以被平復的。他們被冠上無用的代名詞,因為沒有社會經驗,所以在給意見的時候總是被反駁,但他們也無能為力,因為事實的確如此。他們被逼著辭掉工作沒了收入,夫妻吵架又要被質問:是誰養活你?是誰給你錢?事實是他們也可以自己生活,自己養活自己,但他們犧牲了這樣的權利。
電影裡的男主角算得上十分體貼了。但是為什麼還會造成這樣的結果?他大概根本不知道女主角內心在想什麼吧,他們不會知道她們為什麼難過為什麼煩躁,當女主角為前一天男主角對家人提起家庭計劃的事情生氣,男主角只會撒嬌要女主角去做飯,當女主角擔憂孩子影響生活,為生與不生猶豫不決,男主角只會說沒關係不會影響太大的,我可以幫我們的孩子洗澡做飯,然後就把女主角撲倒。後者的顧慮跟不上前者的腳步。
社會讓家庭主婦扛下很大的責任,美其名是讓妻子休息不要讓她太累,但這樣的觀念完全可以在女主角一句話下化成泡影:「帶小孩能算休息嗎?」
每個角色好像都有自己的難處,但我們好像總是以自己的立場去施加他人的無能,凸顯自己的高尚。
我不知道韓國真實的情況,甚至也還沒出社會,不知道職場上是否真的需要面對這樣的難題。我對電影是否誇大性別不平等的態度持保留。但不可否認的是,在我生活的環境底下,的確有人遭逢這樣不平等的待遇,以上出自我媽媽的心聲跟從小到大對我的種種抱怨。
我的小小夢想還是可以當一個幸福的半職家庭主婦,總是美好的幻想自己可以只有一半的時間工作,一半的時間陪我可愛的孩子長大,雖然我在看電影時想像自己是那個媽媽,多想把自己的小孩掐死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