壓抑的感受像積壓在胸口的一團黑霧,從翻開到讀完一直有一種血管栓塞、渴望暈眩的感覺,或不斷產生希望可以抽上一口煙,深吸進肺裡的欲求。
距離這本書初版到現在已經過了二十五年第一次真的好好讀這本書,雖說是被同志題材吸引,但我覺得這本書真的讓人揪心的部分其實是家庭關係。
壓抑的感受像積壓在胸口的一團黑霧,從翻開到讀完一直有一種血管栓塞、渴望暈眩的感覺,或不斷產生希望可以抽上一口煙,深吸進肺裡的欲求。
距離這本書初版到現在已經過了二十五年第一次真的好好讀這本書,雖說是被同志題材吸引,但我覺得這本書真的讓人揪心的部分其實是家庭關係。
以前也想過自己會不會是雙性戀,但總沒有個定論,沒辦法確定自己對女生的那種欣賞到哪種程度,我會為美麗的女人著迷,看著他們發呆,有些甚至能讓我心跳加速,但我不知道那是不是喜歡,只確定我不會主動去對誰告白,就一直中規中矩的和男孩子交往。
直到小麥說她喜歡我的那一刻,整個世界好像都改變了。我們在校園畢業前一週的野台表演上一見鐘情,她在台上唱著魏如萱的「星期三或禮拜三」,我看著他靦腆的笑容深深著迷,她該是某種藝術品,出現在日系風格雜誌上的封面,攝影師會為她白裡透紅的肌膚做大特寫,化妝師會為她好看的鳳眼拉上細長的眼線,為她的率性可愛點上淡褐色的雀斑,髮型師會把地的頭髮隨性的紮起,蓬鬆而凌亂,第一眼,第一眼看見她腦中就是那樣的印象。柔和而飽滿的聲線,她控制氣流量的方式像質稠而香醇混著蘋果汁的伏特加,那樣的韻味幾乎要人酣醉。
任何事都有因果報應的吧,做了什麼事最後都會回到自己身上,你背叛了誰,最後就會被另一個人背叛,你傷害了誰,就會被另一個人傷害,人總是在追求完美,卻總是不明白自己不適合完美。
我常在想,道德到底是用來框架什麼,到底也只是讓人心安的,道德觀重的人總是最安全,就像從小被管束的私立學校學生總是最聽話。人總是因為道德錯過很多東西,像是婚姻後禁止的精神出軌,像是對立家族的婚姻禁令,像是八字,像是劈腿。
我坐在星巴克二樓的座位區,等著線上家教的安檢人員來電,覺得咖啡的奶泡在陷落我。
一切都很虛幻,好像我不是我自己,隔壁的情侶長得很好看,桌上攤著直線與圓在打情罵俏,我第一次不覺得難堪或焦慮,只是納悶自己為什麼要在這裡。
前幾天看了電影「82年生的金智英」,那種明顯的歧視雖然在現今生活的環境感受不到,男人的表現卻很鮮明。大多人的體貼都不是客製化的,他們模仿著應該怎麼做就如此堅信著,就像堅持要替女生提包包的男生,像執著婚前不能性行為的處女,或相信猶太人像蝙蝠倒著睡覺的納粹。但大多女生好像也就這麼接受著,畢竟她們的表現也不是客製化的,像你在看到他們學測前還沈迷遊戲不能對他大喊:廢物。像他不合理的指責你不敢對他大喊:閉嘴。
像電影裡的男主角質問女主角為什麼要去工作,妳已經夠累了我不想再讓妳更累。女主角在接到婆婆的電話後就告訴自己,沒錯我不該讓老公請育嬰假。好像都太相信了某種既定的印象跟規則,雖然台灣真的比日本或韓國觀念開放的多,但這種日常生活中的刻板印象好像有時候還是難以擺脫。